作者: 朱 青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1-06-11 09:20
曹縣西北30公里,桃源集鎮(zhèn)王韓寨村。魯西南抗日革命根據地創(chuàng)建人之一、冀魯豫支隊五大隊政委、曹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王石鈞出生于此,亦埋骨于此。
村南,一片白楊翠柏掩映下,是他的墓地。村人們于日出日落間的清平和樂,他生前不曾享有過一日,現在卻成了他最好的長篇祭文。
他的逝去,頗為慘烈、催人淚下,如同紅色影片的經典場面。
1943年3月下旬,日軍集結軍隊1萬余人,汽車百余輛,分7路“掃蕩”魯西南地區(qū)。王石鈞率領縣基干大隊日夜堅持腹地斗爭。27日,他們在青崗集東的聶樓村與日軍遭遇。敵眾我寡,被包圍中,他帶領戰(zhàn)士們英勇沖殺,不幸中彈,受傷被俘。
嚴刑拷打中,他始終未吐一字。在被押往縣城的汽車上,王石鈞暗下決心:死,也要死在根據地的土地上。他暗暗磨斷繩子,擇機跳下汽車。日軍停車,向他密集射擊后,還跳下車對著他的胸膛連刺數刀才揚長而去。
群眾聞訊趕來,抬他到村里搶救??上麆葸^重,傷口逐漸惡化。彌留之際,他氣息微弱地問了一句:“楊巴狗子(即楊樹花)開了沒有?”聽到人們說開了后,他斷斷續(xù)續(xù)地說:“這就好了……群眾有吃的了……”話沒說完,就與世長辭,終年33歲。他的家鄉(xiāng)桃源區(qū)曾被改為石鈞區(qū),以作紀念。
王石鈞生于1910年3月15日,幼年失去雙親,靠親友的資助才讀完小學。他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,先后考入曹縣職業(yè)學校和濟南高中。
在濟南,他結識了中共地下黨員姚第鴻、孫善帥、張德芳等。通過閱讀《共產黨宣言》《國家與革命》等書,啟發(fā)并拓寬了他對現實的思考?!熬拧ひ话恕笔伦兒?,山東學生組織南下示威請愿團,王石鈞和同學們沖破重重阻撓抵達南京。他們多次參加游行示威,卻被反動軍警押回濟南。這讓他看透了國民黨政府對外投降賣國、對內獨裁統(tǒng)治的面目。他堅決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,并被黨組織派往上海受訓。
1932年冬,國民黨政府準備實行全省統(tǒng)一會考制度,讓學生無暇從事抗日活動。王石鈞等人領導了反會考運動,指示進步同學撕掉復課布告、攪亂復課大會。
之后,他毅然放棄學業(yè),開始了革命生涯。他到中共黨組織薄弱的泰安,深入工廠、學校,努力傳播進步思想、壯大進步隊伍。1933年,山東省黨團組織遭到破壞,他回鄉(xiāng)蟄伏,并籌措路費去上海找黨組織。
1937年11月,王石鈞被任命為曹縣三區(qū)區(qū)委書記,領導建立了三區(qū)第一個黨的基層組織——劉崗村黨支部。他動員18名青年到聊城范筑先部學習軍事知識,培養(yǎng)抗戰(zhàn)軍事干部。1938年5月,他幫助郭心齋建立了義合鄉(xiāng)自衛(wèi)隊,這是曹縣黨組織領導的第一支抗日武裝。
1939年2月,楊得志、崔田民率部挺進曹縣西北一帶。3月,冀魯豫支隊成立,曹縣地方武裝被編為第五大隊,王石鈞先后擔任政治處主任、政治委員。戰(zhàn)斗中,他身先士卒;生活上,他不搞特殊,深得戰(zhàn)士的愛戴與擁護。
1940年6月,王石鈞轉到地方工作。同年秋,他代理曹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一職。在“紅三村”幾個月的保衛(wèi)戰(zhàn)中,為了解圍,地委派王石鈞帶領縣政府部分干部及地委獨立團的一個連,赴湖西地區(qū)支援。但那里的形勢非常緊張。在這樣的形勢下,王石鈞不等不靠,以湖西為依托,建立了曹縣抗日政府曹東南辦事處,開辟了大寨、魏灣、磚廟、李集4個新區(qū),加強了魯西南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政權建設。
1941年5月,他正式擔任曹縣抗日政府縣長。剛一上任,曹縣就遭遇蝗災。他一邊領著群眾抗災,一邊籌款救濟災民。他要求機關和部隊人員節(jié)約糧食。在受災最嚴重的鹿廟等村莊,壘起大鍋灶,他親自煮粥賑濟災民。雖然他的家就在附近,妻兒卻一直靠野菜充饑。他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,但他肩上是一個縣的人民。他對妻子說:“家里的困難我知道,但這些村受了重災,救濟的糧食只有這一點,這粥,咱能喝嗎?”
他的碑文這樣寫道:石鈞同志為人豪俠爽直,大公無私,雖家中屢次斷炊,卻一文不茍,赤心耿耿,獻身國家,其優(yōu)良革命品質,堪為后世典范。
文/圖 曹縣縣委黨史研究中心 朱 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