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人之美 > 正文
作者: 時蘇建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0-12-04 10:08
張景哲教學生使用月牙板
張景哲教重外甥打鼓
張景哲和孫女在家排練時,總會吸引鄰居前來捧場
梨花大鼓曲調(diào)高昂,唱腔優(yōu)美婉轉,行腔自然,說、唱、道、白兼?zhèn)洌瑥臅毙《蔚介L篇大書,從家長里短到帝王將相,內(nèi)容包羅萬象,敘事抒情交融,富有濃郁的鄉(xiāng)土氣息,深受北方農(nóng)村老百姓的歡迎。
它原名“犁鏵大鼓”,也被稱為“山東犁鏵大鼓”,自《老殘游記》之后,開始諧其音美稱為“梨花大鼓”,因伴奏樂器為犁鏵碎片而得名,是中國北方地區(qū)現(xiàn)存最早的傳統(tǒng)曲藝鼓書和鼓曲形式,距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。相傳在明末清初時,有一農(nóng)民去田間犁地,不小心碰到石頭把犁鏵碰碎,而此人對生活非常樂觀,不但沒有生氣,反而拿著兩個碎片自娛自樂唱了起來,就形成了梨花大鼓最初的調(diào)門。
梨花大鼓主要流傳于以菏澤為中心的魯、冀、蘇、豫等廣大地區(qū),清末、民國時期在濟南盛極一時。在上世紀三十年代,我市巨野縣、鄆城縣流傳較為廣泛,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最為繁榮,兩縣文化館曲藝隊還時常組織到轄區(qū)公社、大隊演出。巨野縣開發(fā)區(qū)毛官屯行政村張景哲是該項目市級傳承人,也是第十九代傳人。
據(jù)張景哲介紹,梨花大鼓最初是在田間地頭敲擊犁鏵碎片唱農(nóng)歌的自由吟唱,地方色彩濃郁,后來形式不斷豐富,發(fā)展為支架鼓和兩枚鐵片或銅片,還有樂師以三弦伴奏。演唱者左手執(zhí)鼓贊,右手執(zhí)月牙板,邊敲邊唱,逐漸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說唱形式,多為單人站唱,也有二人對唱。唱腔屬板腔體,有雙八口、慢三眼、二行板、快口、頭句腔、二句腔、三句腔等板式。中篇書目唱白相間,短段只唱不說。它也是人們對生活的記錄和生命的感受,是生產(chǎn)生活、風俗民情發(fā)展的重要載體,見證了不同時期的歷史、經(jīng)濟、社會和文化的變遷,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,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。
改革開放以后,隨著新型娛樂形式的興起,傳統(tǒng)曲藝受到嚴重影響,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,梨花大鼓逐漸淡出舞臺,一直沉寂數(shù)十年。近幾年,張景哲開始重操舊業(yè),帶領女兒在鄉(xiāng)鎮(zhèn)農(nóng)村演出,也在積極收徒,尋找接班人。
文/圖 記者 時蘇建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文藝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信息網(wǎng)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新聞網(wǎng) 淮安新聞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報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