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深度報道 > 正文
作者: 馮鍇;李艷粉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6-19 09:33
□記者 馮鍇 李艷粉
六月的驕陽炙烤著柏油路,當空調外機的轟鳴成為城市背景音,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正穿梭于城區(qū)大街小巷、城鄉(xiāng)接合部角角落落、橋底涵洞、車站通道、廢棄廠房等,帶著救助和防暑物資,尋覓臨時遇困人員。
每年6月19日是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。6月17日,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帶著好奇與探究,走進這座“365天不打烊”的溫暖驛站——這里很少有驚心動魄的救援,更多的是巡查車日行百公里的里程表、24小時救助熱線接通時溫柔的“喂,您好”。當烈日炙烤著城市的每個角落,這群“逆行者”正用腳步丈量著城市文明的溫度,為臨時遇困人員撐起一片綠蔭。
走進救助管理站,
觸摸一座城的“暖心溫度”
6月17日下午,推開市救助管理站玻璃門的瞬間,陽光如金色瀑布從穹頂傾瀉而下,將幾十盆翠綠的長壽草鍍上金邊,葉片在光束中舒展、搖曳,仿佛在向每一位訪客致意——這里,是生命重獲尊嚴的起點。
大廳左側,兩幅巨型分布圖映入眼簾:左側是菏澤市縣區(qū)救助站分布圖,右側是市救助管理站城區(qū)救助引導點分布圖。最醒目的,是中央懸掛的“救助管理區(qū)域中心試點工作掛圖作戰(zhàn)任務清單”:試點目標欄里,“完善救助服務網(wǎng)絡,優(yōu)化救助服務供給,提升救助服務保障能力”的字樣鏗鏘有力;任務分解表中,從“優(yōu)化縱橫向救助協(xié)作流程”到“探索創(chuàng)新市縣救助機構資源整合”,每一項都標注著責任人、完成時限與實時進度。
“這是我們的‘民生作戰(zhàn)圖’,也是‘生命護航圖’?!笔芯戎芾碚菊鹃L吳波說,救助工作是托底線、救急難、保民生的基礎性工作,他們常年為受助人員尋找失散家人,為臨時遇困者提供臨時救助場所、護送老人回家,為需要幫助的群眾提供救助幫扶。
在普通人眼中,救助管理站或許只是街角的機構符號,但對食宿無依的臨時遇困者而言,這里是風雨中可倚靠的屋檐,是傷痛里能療愈的港灣?!袄淇扇∨峥杉{涼、累可歇腳、傷可用藥”,即便短暫停泊,他們也能在此觸摸“家”的溫度——一碗熱湯驅散寒意,一張床鋪安放疲憊,一句“別怕,我們送你回家”讓漂泊者倍感溫暖。
據(jù)介紹,救助管理站內餐廳、起居等生活配套設施齊全,分為未成年兒童區(qū)和成年區(qū)(成年區(qū)又分男區(qū)和女區(qū)),均配備干凈的床、被褥和沖涼房,能為身處特殊情況的婦女兒童提供臨時庇護所。
“每當看到受助人員入站后吃上熱乎飯菜,生病的受助者得到及時救治,或是他們返鄉(xiāng)后與家人相擁而泣的場景,都覺得工作值得?!眳遣▌忧榈卣f。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注意到,站內物資袋里的泡面、火腿腸、面包和幾件衣物,無不體現(xiàn)著“菏澤溫度”。
菏澤救助管理站的黨建室、榮譽室里掛滿了錦旗,每面錦旗背后都藏著一段讓人眼眶濕潤的故事——有人在此找到失散親人,有人重燃對生活的希望。這些錦旗是用信任和感激織成的“勛章”,記錄著救助者與受助者攜手走過的艱難時刻,也見證了城市對困境人群的樸實守護。
“不走尋常路”,
越是極端天氣越向前
6月15日上午,菏澤市救助管理站24小時服務窗口前,一位耄耋老人在熱心人帶領下匆匆而來——老人眼神渾濁,口中反復呢喃:“我想回家,可記不清家在哪……”
經查,這位89歲的老人患有智力障礙,僅能模糊吐出“濟寧”二字,無法提供家庭住址或親屬聯(lián)系方式。吳波端來溫水,蹲下身與老人拉家常:“大娘,您平時最愛吃啥?家里有養(yǎng)貓貓狗狗嗎?”老人絮絮說著零碎往事,卻始終拼湊不出回家線索。
轉機很快出現(xiàn):通過大數(shù)據(jù)比對,公安機關查詢到老人的戶籍信息與家屬聯(lián)系方式。電話接通瞬間,那頭傳來兒子哽咽的聲音:“我們已在濟寧找了兩天兩夜,母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,多虧你們……”
了解情況后,考慮到家人的焦慮,吳波和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護送老人平安回家。“太感謝你們了,這大熱天母親真不知會怎樣……”當看到失聯(lián)兩日的母親從救助站車上下來時,家人激動萬分,連聲致謝。
為走失老人照亮“歸家路”只是救助工作的一部分。在吳波看來,救助更要“走出去”,越是極端天氣,越要上街巡邏、伸出援手。救助工作者需穿梭于街頭巷尾,奔波于城鄉(xiāng)接合部、橋底涵洞等隱蔽處,隨時為臨時遇困人員送去關懷。
“市救助管理站開展全年24小時‘不打烊’救助服務,采取接待救助與巡查救助并行的方式,確保臨時遇困群眾及時得到援助?!眳遣ㄕf,每次極端天氣前后,救助站都會擴大巡查面、增加巡查頻次,“不走尋常路,越是極端天氣,越要主動出擊?!睋?jù)介紹,救助站年均救助各類受助人員700余人次,護送返鄉(xiāng)300余人次。
用心做事,
打造“救助管理”菏澤樣板
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20日舉行的“新征程上的奮斗者”中外記者見面會上,吳波作為全國民政系統(tǒng)先進工作者代表與中外記者交流。菏澤救助管理工作如何從“一地經驗”邁向“全省范本”,進而成為“全國樣板”?
“干工作要用心,更要爭當標桿。”吳波不止一次這樣說。菏澤市救助管理站以“標準化”為支點,推動從“粗放管理”到“精準服務”的變革,讓菏澤救助工作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“樣板間”。
2019年,針對救助管理領域“標準缺失”的痛點,吳波主動對接省標準化研究院,牽頭編制《救助管理機構基本規(guī)范》《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信息采集與發(fā)布規(guī)范》兩項山東省地方標準,填補省內空白。這兩項標準被全省救助機構奉為“操作指南”,成為救助流程的“硬規(guī)矩”。
“標準不是‘花架子’,而是‘硬規(guī)矩’?!眳遣◣ьI團隊修訂52項服務標準、制訂98項操作細則,將救助流程細化為“身份核查—醫(yī)療救治—尋親安置—返鄉(xiāng)護送”全鏈條閉環(huán)。2023年“6?19”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,菏澤作為全國六個分會場之一,通過直播展示“標準化救助”的菏澤實踐,贏得同行贊譽。
吳波常說:“救助不是‘收容’,而是‘擺渡’?!彼麆?chuàng)新建立“三個風險等級臺賬”,將滯站人員按低、中、高風險分類管理,為每人建立“一人一檔”身份檔案,并開展常態(tài)化走訪探視。2024年,菏澤入選全國救助管理區(qū)域性中心試點,構建起“社會組織+志愿者+社工+救助站”的聯(lián)合巡查模式,在全市105個福彩銷售點設立救助引導牌和臨時救助點,用大數(shù)據(jù)織密“24小時動態(tài)巡查網(wǎng)”。
依托標準化體系,許多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務”迎刃而解。今年4月,巨野一臨時救助點發(fā)現(xiàn)一位60歲左右的智力障礙婦女。她精神恍惚、口音難辨且患有疾病。工作人員啟動“醫(yī)療+尋親”雙軌機制:定點醫(yī)院緊急救治,同時通過四川同仁協(xié)助,從她模糊的方言中拼湊出“自貢”二字。經過多天努力,終于聯(lián)系上其在自貢的母親??紤]到女子病情無法乘坐公共交通,工作人員驅車近兩天護送其回家,途中悉心照料。當車輛駛入家鄉(xiāng)時,年邁的母親在村口等候,母女相擁而泣:“你們不僅救了我女兒的命,更救了我們這個家!”
“救助工作沒有‘終點站’,只有‘加油站’?!眳遣ㄍ嘎?,由菏澤市救助管理站牽頭制定的《救助管理機構街面救助工作規(guī)范》已通過專家論證,預計9月發(fā)布,這是該站牽頭制定的第三個“省標”,下一步有望完善為“國標”,為救助管理工作注入新動力。
通過此次探訪,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深切感受到:在菏澤,救助管理站不僅是“避風港”,更是“擺渡人”——他們以“365天不打烊”的堅守,為迷途者點亮回家路,為遇困者筑起暖心港灣,讓城市每個角落都有歸處。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中國淮安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