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姜培軍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7-02 10:10
□記者 姜培軍
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,菏澤安陵集是冀魯豫邊區(qū)魯西南地委專署駐地,被譽為“魯西南革命根據地的搖籃”。在這片紅色熱土上,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,繪就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紅色歷史畫卷。八十多年來光陰流轉、鑄劍為犁,這片革命熱土以紅色流量激活鄉(xiāng)村脈動,把紅色資源轉化為強勁發(fā)展動能,擘畫起鄉(xiāng)村振興的新畫卷。
革命星火從這里點燃
“現在,矗立在我們面前的是安陵革命斗爭紀念碑,位于博物館中心位置,基座周長20米、高12米,紀念碑頂端鑲嵌著一枚紅色五角星,象征革命斗爭精神永放光芒,碑體鐫刻著由楊得志將軍題寫的碑名。”6月25日,牡丹區(qū)大黃集鎮(zhèn)宣傳干事、安陵革命歷史博物館志愿講解員楊天旻介紹,近年來,安陵革命歷史博物館作為我市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,每年清明及其他重要節(jié)點,前來瞻仰和學習的觀眾絡繹不絕。
紀念碑左側有一道烈士碑廊,是由社會各界為緬懷在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中英勇犧牲的安陵烈士而建立的。碑廊最前面為流芳亭,亭下的安陵革命斗爭紀念碑原碑是1990年設立的,背面記載著,1938年2月,程廣學、王金鎖由于子元、程力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,后在安陵集建立菏澤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——中國共產黨安陵集黨支部。
1931年9月18日,日寇蓄意制造“九一八”事變,進攻沈陽,隨后侵占中國東北三省。1937年7月7日,日軍挑起“七七”事變,抗日戰(zhàn)爭全面爆發(fā)。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旗幟,團結帶領廣大人民堅決抗擊日本法西斯。在此期間,魯西南地區(qū)出現了眾多抗日武裝力量,在安陵集涌現出一批以于子元、戴曉東、張承先等為代表的仁人志士。
“于子元同志是魯西南革命斗爭的先驅。1936年秋,于子元同志受直南特委派遣,來到安陵集一帶開展工作,1938年春在此建立了菏澤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。程力夫是于子元同志來到這里發(fā)展的第一個黨員,菏澤縣第一任書記。他們在1938年9月成立了魯西南抗日救國總會,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農民抗日互助會的印章,于子元的照片以及他們使用過的老物品?!睏钐鞎F介紹。
點點星火,漸成燎原之勢。根據史料記載,1939年4月,中共曹東縣委在安陵集成立,程立夫任書記。1940年7月,撤銷曹東縣委,在安陵集組建菏澤(西南)縣委,程立夫任書記,程廣學任組織部長,國啟民任宣傳部長,主要任務是恢復黨的基層組織。1941年3月,菏澤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安陵集成立,宋勵華任縣長,安陵集和各村農會、婦救會、兒童團等群眾性抗日組織相繼成立。
一枚印章見證紅色歲月
隨著講解員的指引,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注意到安陵革命歷史博物館的一個展柜里,陳列著一枚印章,上面刻有“農民抗日互助會”字樣。它見證了魯西南地區(qū)農民抗日救國的崢嶸歲月和“農民抗日互助會”的前世今生。
1936年,全國抗日救國的浪潮空前高漲。當年秋天,中共地下黨員于子元受中共直南特委派遣,來到魯西南地區(qū)的韓集鎮(zhèn),以教學為掩護從事抗日救國運動。當小學教員的程力夫與于子元取得聯(lián)系,把他帶回安陵集老家,介紹到一處公立學校教書。當時,于子元擔任語文、數學教學工作,在學校里結識了安陵集村知識青年楊貴德。
從1936年冬至1937年初夏,于子元、楊貴德、程力夫在楊貴德家后院的西屋內舉辦農民夜校,周邊村莊的許多有志青年積極參加。在夜校,于子元講述抗日形勢、西安事變、紅軍長征過草地北上抗日、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剿共和東北“九一八”事變,使廣大農民的愛國熱情得到極大鼓舞。
1937年初夏,“抗日救國自治會”在楊貴德家成立,由楊貴德任會長、于子元任組織委員、程力夫任宣傳委員,后來更名為“農民抗日互助會”。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,周邊地區(qū)相繼建立“農民抗日互助會”,為“七七”事變以后建立“魯西南抗日救國總會”奠定了基礎?!棒斘髂峡谷站葒倳钡慕?,為開辟魯西南抗日根據地輸送了大批骨干力量,在動員群眾支前參戰(zhàn),組織群眾減租減息、生產自救和“反掃蕩”斗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。
“這是一處復原后的地下聯(lián)絡站。當年,于子元同志借助黨員龔憲亭眼科診所當掩護,建立了我黨的地下聯(lián)絡站。聯(lián)絡站有傳遞情報、籌款、籌糧、購買醫(yī)藥等作用。這里有龔憲亭眼科診所懸掛的牌匾,以及地下聯(lián)絡站使用的信號燈、信號槍、保險箱。”楊天旻介紹。
楊得志開辟抗日根據地
“為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,1939年,楊得志來到安陵集一帶,開辟冀魯豫抗日根據地,開展游擊戰(zhàn)爭,使革命的紅旗高高飄揚在魯西南大地上?!睏钐鞎F介紹。
當時,以安陵集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抗日氛圍濃厚,為了更好地發(fā)展革命教育,在附近的前張集村建立了魯西南第三抗日中學,培養(yǎng)了一大批抗日骨干。
安陵革命歷史博物館陳列著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人民群眾殺敵使用過的大刀、長矛。當時,于子元在安陵集發(fā)展了170多名黨員,他們英勇奮斗,不怕犧牲,用這些簡陋的兵器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。“于子元同志能文能武,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英勇殺敵,這是他使用過的鳳凰樅兵器?!睏钐鞎F介紹。
“自博物館擴建以來,周邊群眾共捐贈有價值的文物700多件?!睏钐鞎F介紹,安陵革命歷史博物館始建于1990年,2015年擴建,2020年重新規(guī)劃、設計、布展,2021年底在省文旅廳備案,現已建成為集展廳、廣場、紀念碑于一體的革命歷史紅色文化紀念地。
革命精神代代傳承
“在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中,英雄的人民在黨的領導下,為革命事業(yè)作出了巨大犧牲,涌現出無數英勇不屈的革命先烈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。”在博物館“安陵記憶—安陵人民的奉獻和犧牲”展廳,楊天旻介紹。
這個展廳內,陳列著一本本革命烈士證書,背后有著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歷史故事,其中比較著名的有1938年“大黃集五月慘案”、1938年6月“日軍肆虐安陵村”、1943年9月12日“大楊湖日軍暴行”等。
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,繪就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紅色歷史畫卷。多年來,他們的后人一代代傳承著革命精神?!斑@個展柜里陳列的證書、勛章、軍帽、武裝帶,都是我爺爺遺留下來的?!睏钐鞎F指著一個展柜說。她爺爺楊秀良在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加入原菏澤縣根生區(qū)游擊隊,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并榮立三等功。
“在我很小的時候,爺爺就給我講他當年的革命故事,并教導我們要聽黨的話,愛祖國愛人民,艱苦樸素、勤儉節(jié)約。”楊天旻回憶,“吃飯時,他要求我們碗里不能剩米粒;工作時,要踏踏實實、認認真真?!?/p>
近年來,牡丹區(qū)大黃集鎮(zhèn)安陵村以紅色流量激活鄉(xiāng)村脈動,把紅色資源轉化為強勁發(fā)展動能。他們以安陵革命歷史博物館為核心,聯(lián)動大楊湖戰(zhàn)役總結會舊址(馬公祠)等紅色教育基地,形成研學路線,先后開展“尋訪紅色記憶”“重走大楊湖戰(zhàn)役路線”系列紅色教育活動;拍攝制作了《一座農家小院的紅色情懷》《亮劍大楊湖》等紅色紀錄片,出版《大黃集紅色記憶》等專著,組建了“紅領巾宣講團”,讓口述史升華為可觸可感的精神遺產。
“每年清明節(jié)、‘七一’、國慶節(jié),都有不少革命先輩后人到安陵老區(qū)追尋前輩足跡。在一些重要的時間節(jié)點,一些機關單位工作人員、中小學生也紛紛前來?!卑擦甏妩h支部書記馬茂雷表示。近年來,安陵村積極加強黨組織建設、深入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、發(fā)展壯大集體經濟、倡樹文明鄉(xiāng)風。2023年,安陵村被納入第三批山東省紅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名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