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鄆城縣 > 正文
作者: 馮鍇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8-01 09:34
□記者 馮鍇
鄆城縣張魯集鎮(zhèn)狀元張樓村,因清朝光緒年間武狀元張憲周得名??谷諔?zhàn)爭時期,這里曾是八路軍115師東進支隊指揮部駐地。八路軍的到來,改變了村民對軍隊的印象,贏得了民眾的真心支持,軍民結下深厚魚水情,至今仍被村民時常提起。
7月25日,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來到狀元張樓村。75歲的村文物保護員兼義務講解員張留振推開指揮部舊址大門,一座雕塑映入眼簾:一位老人緊握著一名背著行囊八路軍戰(zhàn)士的手,地上的籃子里裝滿生活物品,兩人四目相對,眼中滿是不舍。張留振說,這座雕塑再現(xiàn)的是當年八路軍離開村子時,村民與戰(zhàn)士們依依惜別的場景。隨后,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從他口中緩緩道出。
戰(zhàn)士冒雨席地而睡
上海解放時,解放軍十萬大軍露宿街頭、不擾百姓的事跡廣受贊譽。張留振說,其實這樣的場景,當年在狀元張樓村就真實發(fā)生過。
“八路軍到我們村時是正月,天很冷,還下著小雨,誰能想到他們就這么在外面睡了一夜……”再次說起小時候常聽老人講的情形,張留振的話語里滿是心疼。
村民張傳興習慣早起,那天一早,他打開家門,看到了不可思議的一幕:道路兩邊睡滿了抱著槍、凍得瑟瑟發(fā)抖的士兵。經(jīng)詢問才知,他們屬于八路軍115師東進支隊。原來,部隊是前一晚深夜進村的,為不打擾村民,戰(zhàn)士們冒著小雨和寒風,就在道路兩旁席地而睡。
張傳興趕忙叫妻子出來招呼戰(zhàn)士們到家里取暖,自己則轉身跑向村長張傳祥家報告情況。張傳祥聞訊,急忙披上棉襖,來不及穿好鞋,趿拉著鞋就往外走,一邊走一邊吩咐張傳興通知村里的積極分子,給八路軍騰房子。
當時,日、偽、頑、匪各霸一方,無惡不作,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。八路軍主力部隊115師的到來,給這一帶百姓帶來希望。質(zhì)樸善良的村民得知八路軍來了,高興極了,團團圍著戰(zhàn)士們,爭著往自己家里拉。住進村民家中的八路軍戰(zhàn)士,每天幫房東挑水、打掃院子,還抽調(diào)骨干幫助民兵訓練,協(xié)助村里陸續(xù)恢復了農(nóng)會、婦救會、兒童團等抗日組織。
后來,隨著戰(zhàn)爭形勢發(fā)展,部隊需要轉戰(zhàn)其他地方。早已和戰(zhàn)士們親如一家的村民依依不舍地送別,還把省吃儉用存下的生活用品送給他們。
“楊勇將軍當年就住在這個院子里。上世紀八十年代,他的后代專程來村里看望鄉(xiāng)親們,就在這棵棗樹下和大家聊天,氣氛特別融洽感人?!痹谥笓]部遺址中間院落的棗樹下,張留振動情地介紹。
烽火中的“小腳服務隊”
“我們小時候,每次聽長輩講‘小腳服務隊’的故事,都感動得流淚?!痹谥笓]部舊址一間展廳內(nèi),張留振站在一組展現(xiàn)婦女為戰(zhàn)士縫衣、做飯、照顧傷員的照片前介紹。
展廳里還陳列著織布機、門板等物品,這都是當年狀元張樓村村民積極支前的見證。其中,“小腳服務隊”的故事尤其讓后人動容。
舊社會有婦女“纏足”的陋習,農(nóng)村地區(qū)幾乎所有婦女都是“小腳”。得知八路軍要拔掉樊壩據(jù)點,這些被形容為“一步三搖,弱不禁風”的“小腳婦女”沒有退縮。她們穿梭在槍林彈雨間,為前線戰(zhàn)士送飯、搶救傷員,用柔弱的身軀筑起一道堅固的后方防線,堪稱巾幗英豪。
那個烽火連天、山河破碎的年代,村民宋愛臣毅然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成為鄆城縣早期黨支部成員。樊壩戰(zhàn)斗打響前,戰(zhàn)士們緊鑼密鼓做著戰(zhàn)前準備,宋愛臣連夜組建“小腳服務隊”,帶著村里婦女東家借柴、西家湊面,日夜不停地為戰(zhàn)士們烙餅做飯。部隊向樊壩進軍時,這支裹著小腳的婦女隊伍格外顯眼。
“從駐地到前線有20多里地,步行到前線指揮部時,她們的小腳早已血肉模糊,血水浸透了裹腳布……”講到這里,張留振眼角泛起濕潤。前方戰(zhàn)斗打響后,不少傷員被送到前線救護所,看到醫(yī)務人員忙不過來,小腳婦女服務隊主動抽調(diào)人員,承擔起護理傷員的任務。
從抗日戰(zhàn)爭到解放戰(zhàn)爭,狀元張樓村的“小腳服務隊”共做軍鞋1萬余雙、軍衣7000余件,碾面6000余斤,救治、掩護傷員1600余人。這支特殊的隊伍,被部隊首長親切地稱為“了不起的模范集體”。
組建擔架隊,32人受表彰
“這片樹林曾是狀元跑馬場,樊壩戰(zhàn)斗后,慶功會就在這里召開。我們村很多村民參加支前受到表彰,部隊首長給他們戴了大紅花,我爺爺就是其中之一?!痹谝黄瑯淞掷?,張留振難掩自豪。
狀元張樓村因出過武狀元,村里習武成風。張留振的爺爺張進安和不少村民一樣,平時練“周公炮錘”拳法。對于盤踞在樊壩一帶的日偽軍,村民們早已恨之入骨。八路軍決定拔除樊壩據(jù)點后,張進安、張傳興、張殿舉等一批青壯年村民組成32人的擔架隊,隨部隊出征。為支持八路軍,有的村民卸下自家門板當擔架,有的獻出家里的小床。
戰(zhàn)斗前,擔架隊隊員幫戰(zhàn)士挖戰(zhàn)壕、運物資;戰(zhàn)斗打響后,他們在槍林彈雨中搶運傷員,迅速抬到前線救護所?!奥牋敔斦f,電視里演的子彈在頭頂嗖嗖飛過,一點兒都不假。在戰(zhàn)場上只顧著快點兒把傷員救下來,根本沒覺得怕,事后回想才后怕?!睆埩粽裾f。
“大概3月10日,指揮部在這里召開樊壩戰(zhàn)斗總結慶功會。我小時候,村里老人講起當時的場面,都眉飛色舞……”站在如今已是郁郁蔥蔥樹林的狀元跑馬場舊址,張留振依舊激動。據(jù)老人回憶,當時全村都沸騰了,村民們?nèi)呵榧ぐ?,敲鑼打鼓涌向會場。武術班表演了家傳的“周公炮錘”,還有踩高蹺、舞虎等節(jié)目,村民載歌載舞,八路軍戰(zhàn)士還搞了拉歌比賽。主席臺設在武狀元點將臺,115師首長、中共鄆城中心縣委及鄆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在主席臺就座。部隊首長感謝鄉(xiāng)親們踴躍支前,還為狀元張樓村擔架隊、小腳服務隊等支前模范和先進個人頒了獎。
“樊壩戰(zhàn)斗結束后,師部離開狀元張樓繼續(xù)東進,楊勇在這里又戰(zhàn)斗、生活了8年才離開。”張留振介紹,指揮部所在的三進院落,原是一大戶人家的房子,后來土地改革時分給三戶人家。因感念共產(chǎn)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恩情,房東一直用著部隊當年留下的家具。后來,孩子們想給老人換張舒服的床,被拒絕了。在老人影響下,孩子們也沒動過屋里的東西,才得以保存至今。
張留振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,指揮部舊址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來,尤其是孩子們。他總一遍遍地給他們講這里的紅色故事,孩子們聽得專注,動情時還流下心疼的淚水,這讓他特別欣慰。
時光荏苒,烽火遠去。走出指揮部舊址,眼前是狀元張樓村安詳寧靜的田園風光。當年的槍林彈雨、生死考驗,早已化作如今的國泰民安、笑語歡聲——這正是當年八路軍戰(zhàn)士浴血奮戰(zhàn)、村民傾力支前所企盼的圖景。那段烽火歲月里,軍民一心、保家衛(wèi)國的偉大精神,通過指揮部舊址的一磚一瓦、織布機與舊門板,還有張留振老人飽含深情的講述,完成了跨越時空的傳承,將“魚水情深”的紅色基因深深地植入這片土地,守護著來之不易的和平。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中國淮安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