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美文美圖 > 正文
作者: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8-19 10:38
□王 展
二
故鄉(xiāng)淡遠,熟悉的地方因親人的逐漸離去而變得陌生。
2020年,祖母李如金以103歲高齡離開這個世界。至此,長輩里見過那個青年的人都已不在了。
一股力量縈繞在心頭,我要尋找王獻玉。
想看看那張泛黃的紙(烈士證書),曾幾次問過父親。
“烈士證書在朱集你大姑那里,現(xiàn)在這張是后來補發(fā)的,新中國成立初期發(fā)過一次,內容很簡單,不如中華英烈網(wǎng)上寫得詳細。”
我知道一些關于這張紙的糾結,它是一個女人的尊嚴和生活下去的理由。從20歲,到92歲,二奶奶高翠蘋守著這張薄薄的紙熬過無數(shù)長夜,度過了漫長的一生。這張紙是她的全部,寫滿倔強、自我、獨立,她的心再難容下別人。
打開中華英烈網(wǎng),找到了抗日烈士王獻玉:
“王獻(憲)玉,性別:男,出生日期:1917年3月,籍貫:山東省,政治面貌:不詳,生前職務:連指導員,犧牲日期:1943年2月,犧牲原因:不詳,犧牲地點:山西省高平縣,安葬地點:高平縣”。
關于王獻玉的信息,是極其有限的。
1935年,王獻玉考入壽張山東省立第八鄉(xiāng)村師范三級二班。1938年初,他與八鄉(xiāng)師的同學張向善、張朝祿、張文東在定陶游集王獻玉家中集合一起出發(fā)。要去哪里,他們是知道的,但面對家人卻異口同聲說是隨學校南遷,為未來“謀”個好前程。
他要出遠門,父親王效如做出了此生的壯舉,賣了郎集家后七畝好地交給他做盤纏。
新中國成立后,是張向善最先把王獻玉犧牲的消息通知了原定陶縣的政府部門,隨后有人送來了烈屬撫恤金和證書。后來張向善回菏澤探親,還到游集看望過曾祖父母和二奶奶。
王獻玉的同學,新中國成立后在貴州工作的南下干部高挺彥曾讀到過戰(zhàn)友懷念王獻玉的文章,并給王獻玉的家人寫過三封信,信中說到一些零散、模糊的信息。
我努力拼接著歷史留下的碎片。
1988年9月出版的《山西文史資料》第59輯,有運城黨史辦首任主任鄭東的《抗大式的干部學校——民大四分?!芬晃模?/p>
“1938年2月下旬,日軍沿同蒲鐵路南下,迫近臨汾,進攻曲沃只是時間問題。民大四分校適時于2月25日把學校轉遷到翼城曹公村,學員在此一邊學習、訓練,一邊宣傳抗日救國,組織群眾拿起武器,開展敵后游擊戰(zhàn)爭。學校領回一批槍支彈藥,成立了一個帶槍支的學生游擊隊。號召和選拔合格的學員參加這個隊。第一次參加這個隊的有王漢雨、張朝祿、王獻玉、張向善等人?!?/p>
至此,王獻玉第一次從史料中清晰走來。
文中還有一個細節(jié):“1938年初,在我黨的倡議下,為吸引全國各地青年參加抗戰(zhàn),山西臨汾辦起了山西民族革命大學……楊獻珍先后派張立森、殷實等人到西安購買教具等,在西安接收了一批赴民大四分校學習的學生,如曹振邦、王漢雨等。還吸收了陜西安吳青訓班的100多名學員?!?/p>
安吳青訓班是我黨培養(yǎng)青年干部的地方,被譽為“青年的故鄉(xiāng)”“抗日干部的搖籃”。許多青年學生正是從這里去了延安,王獻玉的學長,曾擔任八鄉(xiāng)師黨支部書記的時玉泉,就是從這里學習后加入的決死三縱隊。這位優(yōu)秀的進步青年,與王獻玉們的選擇也不無關系。
1938年春節(jié)剛過,幾個青年按照事先約定來到王獻玉家集合。對于兒子與同學的選擇,父親王效如是“理解”的,這位忙時務農(nóng)、閑時做點小生意的“莊稼漢”也算見過一些世面,雖然內心更希望王獻玉畢業(yè)后能謀個當?shù)赝晷⌒iL或主任的差事,離家近,也體面。
分別這天,家里精心準備了一桌八大件宴席,這是鄉(xiāng)間少有的隆重。王獻玉的哥哥王獻仁套馬車,把四個人送到佃戶屯與其他同學匯合。后來知道,他們先后到河南開封、信陽等地,又一路向西北,到了陜西咸陽和西安。而八鄉(xiāng)師低年級同學則隨學校南遷入川。
安吳堡的時光讓人終生難忘。他們見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志,有了坦誠歡快的交流,心一下子敞亮了許多。
西安成為他們人生的十字路口,事先得到消息的王漢雨與大家商量,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四分校來接學生,上學也是抗日。王漢雨在學校就入了黨,是幾個人的主心骨。
關于王獻玉們隨后的發(fā)展,還有一份重要資料。
1995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《山西新軍決死第三縱隊》,有一篇《打破舊勢力,戰(zhàn)勝頑固派——憶游擊十團二營的戰(zhàn)斗事跡》的回憶錄,作者是他們的戰(zhàn)友曹振邦。
最初,我想從壽張山東第八鄉(xiāng)師的史料中尋找突破。因區(qū)劃調整,檔案被毀,讓這座只辦了7年的學校幾乎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。
后來因為結識了在北京工作的楊代云,才讓我真正走近了八鄉(xiāng)師。2024年12月20日,我與楊代云有了第一次見面。
仲冬的北京寒意撲面,古色古香的北平樓烤鴨館內暖意融融。初次相見,并沒有陌生感,一杯微甜的菊花茶入口,楊代云將一冊河南省臺前縣政協(xié)編輯的《壽張八鄉(xiāng)師》送給我。壽張被撤銷后,原轄地域已劃為山東陽谷、梁山和河南臺前的一部分。
一個火熱的年代,一群消逝了80多年的背影,王獻玉與他的同學們,從紙上生動地走來。
2024年12月28日早晨6:28,接上好友李健,我們奔赴山西,窗外陽光正好。
中午時分,滿目皆是巍巍太行和連綿的黃土高原。
王獻玉與他的戰(zhàn)友們在“等我”嗎?
他或許一直在找我們,找回家的“路”,也在思念親人。80多年了,那時抗戰(zhàn)還沒有勝利,而今我們即將迎來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,家與國,國與家都已發(fā)生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中國淮安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