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6-25 09:18
在魯西南的民間,有不少貶損人或事物的口語在廣泛流傳。這些口語很少見于正史,也很少有人進行考證,但是,“水有源,木有本”,語言的來源是來自于日常生活的,也是有著典故的,例如,菏澤民間對于“熊”字的運用。
“熊”在我們的認知中是一種動物。但在魯西南的民間,卻有著不同的含義。比如,有人被斥責了,稱為“挨熊了”;某人為人處事不好或人品差,就會被人貶損為“熊樣子”“熊貨”。這個“熊”字在這里是一種貶義的說法,它可以冠在任何的名詞前面,比如對于不聽話、調皮的小孩或品行不良青年,可以貶之為“熊孩的”“熊人”;對于不老實的動物,如啃青的羊、攆雞的狗等,鄉(xiāng)間的農民可以罵一句“熊羊”“熊狗”,再操起棍子揍上一頓。甚至忽然而起的一陣大風卷起塵土弄了行人一身,刮得人五迷三道,此人也會恨恨地說一句:“這熊風!”現在,這個把“熊”字冠之于事物作為貶損的用法在全國各地都存在,并不僅僅是魯西南。
那么,為什么把它說成是魯西南一帶的方言呢?而且,尤其是“熊孩的”一詞,在我國北方地區(qū)幾乎耳熟能詳。那么,“熊孩的”一詞是怎樣產生的呢?這就產生了“熊孩的”與“有熊氏”關系的問題。筆者考證后認為,這個把“熊”字作為貶損的字,與上古時期黃帝與炎帝、蚩尤之間的戰(zhàn)爭有關。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,他是有熊國君,號有熊氏,“姓公孫,名曰軒轅”。當時,黃帝氏族的圖騰應該就是動物“熊”。據《史記》記載:“軒轅之時,神農氏世衰。諸侯相侵伐,暴虐百姓……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,以征不享,諸侯咸來賓從?!睆倪@里看,黃帝率領軍隊征服了諸多的部落。之后,還剩最大的兩股力量成為黃帝的對手,一個是炎帝部落,另一個就是蚩尤部落。炎帝開始也想與黃帝一爭天下,“炎帝欲侵陵諸侯,諸侯咸歸軒轅。”因為炎帝沒有黃帝有威信和能力,被炎帝欺負的諸侯都投奔了黃帝,大約黃帝看到炎帝勢力弱了,就起兵“教熊羆貔貅?虎,以與炎帝戰(zhàn)于阪泉之野?!苯涍^三次作戰(zhàn),才打敗了炎帝。在打敗炎帝后,因為蚩尤不聽黃帝的命令,“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,與蚩尤戰(zhàn)于涿鹿之野,遂禽殺蚩尤?!睆挠涊d來看,黃帝部落的圖騰是“熊”,在征伐四方的軍隊中,分別用“熊”“羆”“虎”等命名下轄的各個軍隊,當然,也不排除這些軍隊中訓練了一定數量的黑熊、棕熊等動物作為攻擊力量,給對手帶來了巨大的震懾。
據考證,黃帝與炎帝所混戰(zhàn)的“阪泉”,實際上應該在菏澤市定陶區(qū)城區(qū)西南的陶丘一帶。“阪泉”是地名的縮寫,也是“通假字”,“阪”通“反”和“釜”,“泉”通“原”。1972年,在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《孫子兵法》說黃帝與炎帝“戰(zhàn)于反山之原”,古代文獻中通假字非常普遍,因為當時的地名沒有如今這樣規(guī)范。而且,當時部落之間的戰(zhàn)爭只能發(fā)生在平原地帶,所以,這里的“阪泉之野”應解釋為反(釜)山,即釜山前面的平原地帶。釜山是什么地方?就是陶丘。陶丘,名釜丘,古時候也叫釜山,是黃帝合符的地方。今菏澤境內的很多土堌堆都稱為山,如成武縣的文山,是一個新石器時代至漢代文化堆積的土堌堆,“文山夕照”是該縣八景之一。成武縣還有“梁丘山”、曹縣有青山、牡丹區(qū)有青丘山、鄄城有歷山等等,這些所謂的“山”都是高大土堌堆,沒有自然的山石。部落之間的戰(zhàn)爭無非就是爭奪水草豐美、大量出產維持生存的動植物和魚類資源的地方,所以,黃帝與炎帝的戰(zhàn)爭發(fā)生在定陶一帶應是確定無疑的。
而黃帝與蚩尤所混戰(zhàn)的涿鹿之野在今巨野縣東南的獨山鎮(zhèn)一帶。涿鹿又稱獨鹿,繁體字寫為“獨麓”,古時也寫為“蜀鹿”,這次大戰(zhàn)應發(fā)生在獨山的山腳下。蚩尤戰(zhàn)死后,被黃帝的部下分裂身體,肩髀被埋在巨野縣城東北八里,現存蚩尤墓一座。黃帝與炎帝、蚩尤戰(zhàn)地在菏澤,也就是說黃帝的有熊氏部落在打敗了這兩個部落后,黃帝一統(tǒng)天下,他的部落族人成了勝利者,有熊氏也成了高于其他部落的族群,因而也有了等級之分,產生了階級分化。炎帝部落的人融入了黃帝部落,而蚩尤部落的人有被俘虜的、也有南逃的,被收服融入的其他部落的人平時在生活中成為了奴隸,身份低人一等,平時大約也沒少被欺負,但也只好忍氣吞聲。于是,被罵了,就是“挨了有熊氏的斥責”,天長日久,簡稱為“挨熊了”。而取得勝利的有熊氏族人中,其中有個別品行不端的人趾高氣揚,憑借地位高而經常惹是生非、橫行霸道,當人們問起挑事的人時,則是“有熊氏的人”“有熊氏的孩子”,于是,簡稱的“熊人”“熊孩的”一詞便誕生了。后來,這些詞語就泛指品行不好的人。其實,“一只老鼠壞一鍋湯”,黃帝部落就這樣被這些“熊人”抹了黑。再后來,隨著人們的交流遷移,這些因為黃帝魯西南“阪泉之戰(zhàn)”“涿鹿之戰(zhàn)”后產生的詞語便流傳后世及全國。
“熊孩的”與“有熊氏”之間存在的關系大略可以這樣確定,它是上古時期階級分化的產物,也是當時平民之間的“市井俚語”。正是這些平民語言的流行,才構成了各地各種各樣的特色方言。
張長國